一、前言
经过前期的各种准备,我们跨越了日界线,终于来到了大洋彼岸的另一个国度——美国。在这里,我参加了由中外服和美方机构ERDT主办的青年师生赴美社会调研的夏令营活动,与华师大、江苏大学、海洋大学的同学们一同前往美国。无论是繁华的城市洛杉矶,还是颇有年代感的旧金山,都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在LA的这两周是我美国之行最难以忘怀,也是收获最多的日子,有与美国家庭生活在一起的点滴回忆,有与同行者结下的深厚友谊,当然更多的是在美国实地调研、观察后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
我们的社会调研分为五大主题,分别是教育、医疗、志愿者及公益组织、社会职能、家庭结构及日常生活。以下是我对于本次美国之行实地考察所做的小结报告,主要总结了教育和公益组织——养老院这两个方面的成果。
二、正文
1、Education教育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固有观念:美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在学校里孩子们能尽情玩耍,学习氛围特别轻松,而与之相比中国的教育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孩子们的学业压力大、课业负担重从而成为了抨击国内教育的两大主要方面。但是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此次美国之行我们一共参观了四所大学,有世界知名的斯坦福大学、化学领域世界排名第一的UC伯克利大学、校园环境极佳的UCLA,还有只有2500个学生的私立大学Redlands University。虽然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走马观花地看看学校的校园环境,只能走走停停地随着接待人的脚步走到一幢又一幢建筑跟前,听听其简单的介绍,只能尝试快速地按下快门,将此刻定格于静态画面中,虽然有许多的遗憾,但是我们依然能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用心感受到这些知名学府的浓郁气息,更能与国内的教育相比较,产生全新的思考和理解,而不仅仅是一味地批判和指责。在我看来,美国的高等教育相当严格,进入大学后,等待着你的是满满的课业、厚厚的书本,还有要求颇高的体育,进入一所大学不是那么困难,但是要顺利毕业或想成为荣誉生光荣毕业却是需要付出超于常人的努力才能做到的,这一点正与国内恰恰相反。
虽然我们没有深入探究美国教育体系,也没有机会切身接触到,但是通过对几所学府的参观调研,光从外观上看,美国的大学更有年代感,更有学习的氛围,而国内的大学有的只注重建筑的华美和高大,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而从师生关系角度,由于我们去的时候是summer session,学校里学生不多,因此没有直接看到老师和学生是如何相处的,但是从UC伯克利大学的“小导游”——浙江温州的男生的口吻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与教授之间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而我们与大学教授的关系大多数只停留在教授和学生这一层上,平时沟通也较少,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
2、Public Service Organizations——Senior Centers公益组织之养老院
美国是一个充满志愿者的国家,美国人更是一群热爱帮助他人的民族,他们拥有非常完善的志愿者体系,人人都想成为一名志愿者从而回报社会,给予他人帮助。这是我来到美国之前就了解到的事实,因此这一点让我一个同样喜欢做志愿者的人感同身受,同时也对这一话题颇感兴趣。
然而由于行程的改变,对于养老院没有集体组织前往调研的安排。因此,在我的请求下,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我的住家妈妈Kathryn和大女儿Nicole开车带我们分别参观了两个不同类型的senior center。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Rose Alley Home,这是一家私人开的养老院,而我更愿意称之为“家”,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个family business,而是当我下车,走到门外的花园的时候,我就被吸引住了:一个不大的院子,摆放着两个秋千架,还有两把椅子,那一抹白色意味着纯洁,不远处还有一个大大的泰迪熊趴在院子的围栏上,甚是可爱。当我们走进房间后,我又被震惊了:这不就是一个家吗?柔和的灯光撒到墙上那一幅幅美丽的风景油画上,细心的女主人会给每一位老人制定特定的菜单,非常贴心,宽敞的客厅中有电视、橱柜、沙发……要不是一旁房间上的门牌号码提醒了我,我仍然以为自己是到别人家做客了呢,这不就是一个真正的家吗?Kathryn笑着说:“如果我以后老了,我也愿意到这里来居住,来度过我的余生……”
接着,我们来到一家Convalescent Home——Cherry Valley Healthcare,这是公立的养老院,显然面积和床位都多了许多。据接待的人介绍说,这里有132个床位,每个月的最低费用是$100,这里设备齐全,设施精良,但是毫无家的感觉,更像是一家医院,里面的环境大多是以白色调为主,很少看到老人们的笑声,也很少听到老人们的聊天声。因此我更加偏爱前一家私立的养老院的风格和设施,它给我带来家的感觉,而在我个人看来,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
那么,回头看看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公立医院床位排不上,私立医院费用又太高,再加上老年人的传统观念颇重,老人的养老成为了子女们头疼又一大问题……
三、后记
21天的社会调研,说长却一眨眼功夫我已经回国了,而说短吧我却感觉在那里每一天都收获满满,每一天都很漫长。在这三周的时间里,我看到了差距,我看到了类似之处,更看到了极大的不同点,这些不同之处或许会引发争执,但或许也会带来改变,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会引发人的思考和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这样的不同,需要这样的差别,不然我们会因缺少前进的动力而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会因没有可比性,全世界都一样而丧失了对事物的热情和兴趣,变得不再与人沟通,试问这样的世界还有什么趣味呢?气候干湿的不同、饮食习惯的不同、与人相处方式的不同……这些虽然一开始会让人难以适应,但是没有差别,何来挑战,何来对比呢?
洛杉矶的天空和大海,蓝得让人惊艳;
Beaumont的Pope一家,心中满满都是回忆;
旧金山那冻死人的风啊,冷得仿佛置身于秋日;
三藩市的九曲花街,美得令人驻足,流连忘返……
走走停停,我窥见了美国的一角,从此回忆堆积,难忘,难忘……
作者系2011系地理科学师范生,于2013年暑假参加青年师生赴美社会调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