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交流成果

大好年华,不虚此行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17-08-26   浏览次数 1161

在最好的年华出去交流,是一种幸运。我常想,以后回想起来,我可能都不会有那样的悠闲心情,有那样的年轻精力,远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压力,过着度假般的生活了。

为什么说是度假般的生活?金斯顿在伦敦区内,坐落于泰晤士河畔,是座安静而不失繁华的小镇。不像北部那么多雨,天晴的时候能看到极蓝的天空和巨大的白云。阳光非常直接耀眼,早上去上课的时候,能有一天的好心情。作为一学期的交换生,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外面的寄宿家庭。我住在一所印度太太和她11岁女儿的家里,和我同住的还有一名美国交流生。房子不大,但是里面东西样样齐全,厨房特别大,有个露天的餐厅,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来英国前,我只跟着妈妈学做过两三次饭,但都不是独立完成的。来到英国后,吃了几回不符合饮食习惯的食堂和充饥的饼干,我终于把米油盐调料肉菜买回家,开始自己煮饭炒菜。第一次吃到自己做的饭菜的时候,有一种在异国他乡突然长大的感动。

之后我就爱上了这种感觉。一个人去超市买菜,回家看着食谱慢慢做菜,用不同花纹的盘子和碗盛起来,铺上桌布,有时在饭桌上摆一束花。吃完自己洗碗,洗得比以前更加用心,因为知道下次还要用它们炒菜盛菜。房东家的女儿每次都会在我炒菜的时候来围观,好奇地问我在做什么。我也都会请她品尝,得到超级好吃的评价就很为中国菜自豪。我想起以前在家总是不肯自己做菜,到了英国就不得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却意外修炼出厨技。

英国的风景很好。伦敦是我见过唯一一座能将城市现代化与自然绿化结合得这么和谐的城市。在房东家的后院,我见过狐狸、松鼠、鸟、猫、兔子,第一次见到狐狸的时候吓了一跳,才意识到在这里人与自然是相处得多么和谐。这里的空气质量没得说,直接导致了我回国后因为不适应雾霾而重感冒一个月。即使在最繁华的伦敦市区,也有大片大片的绿地和公园。走在路上,入眼皆是景。在这里生活,感觉能保持平和闲静的心情很久很久。

我喜欢这座城市。同样是现代大都市,这里不像上海冰冷漠然、快节奏、充满压力。公车司机会微笑看着我刷卡,人们下车的时候会道一声谢谢。路人的友善经常满溢得让人不好意思起来,当我提不动东西的时候总有人出手帮忙。幽默的男店主和顾客开着玩笑,绅士不分年龄地存在着,走到哪人们都礼让有序,排队甚至会远隔一米。不论年龄职业,我总能感觉到他们心里保留着某种程度的纯真,有时我甚至会因为毫无保留的信任而感到吃惊。因此,在这里活得很放松。

谈到学习,可能是我英国交流压力的最大来源。其实也不是学习的原因,主要是语言。非母语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不论是与人交往还是课业学习。走在路上,周围讲的全是英语,而我已经好久没有开口讲过中文了,这时就有一种与世隔离的孤独感。欧美同学会更倾向与同种人交往,在他们眼中可能亚洲同学的语言水平不够,或者文化有差异,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我自我反省在英国时与欧美同学的交流不够多,但是一般除去上课时间以外,大家也都各走各的了,缺少接触的机会。尽管如此,我还是有个要好的意大利朋友,她带我和她的朋友们一起出去玩,在万圣节一众人奇装异服地压马路去酒吧,依然是我特别的回忆。

说到学习,因为上课老师讲的语言不是日常口语,有各种书面语或难度较高的词,因此听课只能听懂大致的意思,经常会有知识盲点的词。在课上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也会有自己满腹想法不能全部精准表达的情况。老师布置的课后阅读文献,里面有大量不懂的单词,要读上很久,最后还是要借助中文译本的帮助。写老师布置的论文,与外国同学相比只能用相对简单的语法和单词,因此得到的分数也比较吃亏。所以我常想,如果我是英语母语者,我应该会在这里学习得很开心吧。

英国的大学教育和我们还是有不同。我最喜欢的他们独特的课程设置方式。一节课由seminarlecture组成:老师将选课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分开上seminar,有不同的tutorlecture则是大家一起听。Seminar是小班化的,每个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更加直接,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与老师的讨论,更加平等自由;而lecture就是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听,学生较少有发言的机会,获取知识的有效性不如前者高,这个和中国大学的大部分课堂是比较相像的。英国的每个课程都由seminarlecture组成,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是很值得国内大学借鉴的。

过去的这三个月,我收获颇丰。不仅仅是在学习上接触了另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提升了自己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自信,我性格中的一部分也得到了陶熔。面对外国人、陌生人,我更加落落大方,更加自信。英国人礼仪涵养对我的耳濡目染,也让我在待人接物上更加礼貌周到。我的生存技能和生活品质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感觉自己能在任何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好好地活下来。长时间的自我独处,让我变得更加独立和坚强。我甚至想,以后也一定让我的孩子出国,哈哈哈。

    感谢能有这样一个在英国交流的机会。大好年华,不虚此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2010 版权所有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跨国(境)、跨校交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