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交流成果

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交流体验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17-08-27   浏览次数 1558

今天的上海是阴天。在昏暗的光线下,坐在自己无比熟悉的寝室里,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回想自己在美国四个月的经历,恍惚间感觉它如同一场刚醒的梦。

从踏上美国大陆那一刻开始,我便知道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度假。中美文化的差异远比我想象中的更大。这是一个你简简单单出门就可能得到别人称赞的国度,也是一个种族和文化多样性极高,需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行的国度。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语言是出国交流最大的障碍,而我觉得文化的适应或许比语言来得更慢。在入学周,我尚且可以在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中自由穿梭,认识许多新的朋友;但正式开学以后,我会发现自己逐渐进入了一个被孤立的尴尬状态:新结识的朋友很快便断了联系,而除了上课,自己往往保持一个人的状态,这和我一开始出国交流的初衷完全不符。这或许是一种“culture shock”的表现:作为一个从小受到中国文化熏陶的人,我显然更加适应国内集体主义社会的环境。但在美国这样一个个人主义占主导的社会,我之前的行为模式可能并不受到欢迎。在这里,仅仅“being nice”并不能让别人主动去了解你——因此,我开始主动地去结识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和他们分享交流时期的趣事与困惑,最终也幸运地从这种状态中调整过来,同时收获了世界各地的友谊。

当然,学习依然是这次交流的主题,而美国的教育模式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四个月的时间里,我总共选了4门课,共12个学分,其中包括三门专业课程和一门艺术史类的通识教育课。四门课看起来不多,但是这学期的学习对我来说决不轻松。首先,每门课都有大量的课下作业,需要我定时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其次,美国的课程考评制度与国内不同,期末与平时测验所占比重几乎相等,这就需要学生在整个学期内都保持很高的学习状态,每一周都不敢怠慢。此外,与国内注重科研能力培养的专业教育不同,我在美国所选修的几门专业课都将目光放在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上;而对于通识选修课而言,它也丝毫不比专业课轻松,但这种高要求却的确让我对古希腊与罗马艺术有了深刻的理解,令人受益良多。

我要感谢这四个月为我带来的成长。在美国,一个人的生活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语言的屏障为我带来了许多困难,但它们让我今后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感谢这四个月为我带来的一切,它必将成为我人生中最为难忘的一段回忆。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2010 版权所有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跨国(境)、跨校交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