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2月15日,来自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心理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的32名拔尖学生,参加了由我校与南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第五期“科研素养提升”访学研修项目。本项目构建了多维度的能力提升体系,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模块设计、沉浸式的实践训练平台以及跨学科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在科研方法论、实践创新能力及学术思维广度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师生合影于南洋理工大学
一、智识深潜,体系化知识建构
课程以跨学科交流平台为依托,涵盖课题研究方向选择、科研调查方法、交叉学科研究、科研中的数值处理与分析、科研论文写作指导等内容。

入学指导
首节课上,南洋理工大学商业人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Teoh Teik Toe教授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介绍了南大的发展历程、地标建筑以及科研资源,以AI研究领域为例,为学生打开了科学研究的新思路。多名专家教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和研究领域,“手把手”地向学生展示如何“从零开始做科研”。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吸收了丰富的科研理论知识,还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训练了科研思维,培养了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教学
二、视界跃迁,沉浸式研学图谱
为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全局思维方式,项目还安排了学校实验室、当地企业和机构的参访。在新加坡北纬1度科技园里,师生参观了高科技企业Anor,认识了太赫兹波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了解了新加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基于各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对前沿科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对创新研究和跨学科合作的兴趣。

新加坡高科技企业Anor负责人向学生介绍

师生于新加坡北纬1度科技园合影
《机器人工程与工业4.0战略》课上,Danwei Wang教授深入剖析机器人技术进步历程,带领学生参观了南大机器人实验室,详细阐述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关键要素在提升科研效率、激发创新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参观南大机器人实验室
师生参访了新加坡城市重建局,沉浸式了解了新加坡的发展史,在“花园城市”的建设历程中感受可持续发展先进理念的现实应用,体会“智慧国家2025”规划智能化管理体系的魅力。

参观新加坡城市重建局
在分享会上,南大硕士项目招生官以及博士生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动态,解读了海外科研环境、相关政策和申请策略以及职业发展规划等话题。我校学生就科研方向选择、学术能力提升、海外学习等方面与南大师生展开热烈互动,不仅对国际学术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对自身科研发展规划和人生目标定位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为未来学术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师生分享会
三、创变实战,互动式学术路演
秉持跨学科的学习理念,在出发前,项目成员依据个人专业学习内容自行组队形成5个跨学科学习小组。项目期间,各小组依据专业研究内容,立足学科前沿,结合教授讲授的科研方法,通过讨论选定创新性研究课题,并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最后以《Nature》论文为范本协作完成一篇全英学术论文。

小组讨论
结业汇报以全英文形式进行,各组深谙社会痛点,聚焦当下科研热点话题,以频谱偏移校正、深度学习在基因编辑中的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科研能力评价、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构建、嗅觉虚拟现实与关联学习主题,结合项目所学进行分享。


各组交流展示
Anne Raffin教授对各组汇报的完成度、专业性以及创新性给予了肯定,并针对研究主题、研究设计和研究结论等方面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鼓励学生潜心科研,持续探索。在热烈的气氛中项目结业。

Anne Raffin教授点评

结业合影
近年来,我校致力于为拔尖学生提供拓展跨文化学术体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机会。通过课程修读辅以系列化的参访与实践调研活动,我校学生近距离观察“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深切体会科研创新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提升了科研素养。跨学科的交流机制作为本项目的一大亮点,不同学科学生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拓宽了学术视野,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肥沃土壤。未来,我校将深耕与境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合作,进一步打造立体化的交流合作平台,以国际化推动卓越育人。
附:部分学生学习体会
“通过交流项目,我在多个方面获得了成长与启发:首先是深入体验南大的校园氛围和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其次是科研认知的提升,教授们通过真实案例教学,从选题技巧到论文写作,系统分享了科研避坑指南,感动于教授们的真挚与热情。此外还有跨学科的碰撞,我对其他学科在研究的问题、使用的方法有了一些了解,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创新。最后是团队协作的力量,在小组合作完成结业项目中,我从其他小组成员身上学到了很多。特别感谢学校搭建这个优质平台,让我在沉浸式学习中既提升了专业能力,也收获了国际视野。这段经历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增量,更让我对未来的学术道路充满期待与信心,受益匪浅”。
——23级心理学 朱雯怡
“在南大的学习令我收获颇丰,一方面接触到科学领域前沿的科研技术与实验方法,极大拓宽了专业视野,掌握了许多提升科研效率的实用技巧。另一方面,在科研项目从构思到执行的全过程中,从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到数据处理的科学性,老师们倾囊相授,分享了众多宝贵的科研经验。他们还结合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对我们未来的科研道路给予指导。在参与科研小组讨论时,能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这种思维的交融激发了我的创新意识。我的科研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为今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22级生命科学 陆秋羽
“南大一行,不仅让我的科研能力迈上新的台阶,更让我感受到跨学科思维的独特魅力。特别感谢团队成员的陪伴与支持,在结业项目中,我们深入探索谱图神经网络在推荐系统中的应用,在理论与数据的交织中寻找突破。那些实验室里的思维碰撞,滨海湾夜风中的讨论,终会在某个深夜伏案的瞬间,如星子般落入纸页,照亮我的求索之路。”
——22级软件工程 贺云航
“项目让我系统掌握了科研全流程的核心能力,从文献综述到数据分析均获得显著提升。教授们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将前沿理论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尤其在跨学科合作中给予我们关键性指导。当研究遇到瓶颈时,小组内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进行思维碰撞,进行传统研究框架的突破,真正领悟到科研的艰辛。特别感谢南洋理工大学搭建的国际化科研平台,其开放共享的学术资源与严谨创新的治学理念,为我们的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由衷感激我校的精心组织,从系统的行前培训到全程学术护航,让我们在跨文化科研实践中始终感受到双校联合培养的独特优势。这段经历赋予我的不仅是科研能力的成长,更是一份对学术共同体的深刻认知——正是教育者的智慧与平台的托举,让年轻学子的创新火花得以燎原。”
——24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蒋俊成
图文来源:项目组师生 本科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