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交流成果

我校与南洋理工大学成功举办第二期“科研素养提升”本科生在线研习项目

作者:  信息来源: 本科生交流网  发布日期: 2022-03-01   浏览次数 1078

为进一步培养本科生的全球思维及科研素养,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高层次交流对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我校在2021年成功举办首期“科研素养提升”研习项目的基础上,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精心设计,于2022年初寒假期间合作举办第二期“科研素养提升”在线研习项目,充分发挥教育合作资源优势,为本科生搭建疫情中不出国门的优质国际交流学习平台。

该项目立足我校理科专业办学基础与本科人才国际化培养需求,依托南洋理工大学的特色科研主题课程,涵盖课堂教学、工作坊、研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朋辈互动等丰富形式的交流学习。112-218日,来自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心理学大类、地理科学、生态学等12个专业的50名优秀本科生全程参与了项目学习。

入学指导


一、课堂教学,多方面提升科研素养

项目共涉12个主题,同学们利用Moodle平台下载文献资料、课前预习、参与过程性评价。从科研素养到研究方法,教授们通过一堂堂精彩纷呈、深入浅出的课程,解析国际前沿的科研理论与方法。

课上,Toe教授系统讲解了科研创新与课题挑选、使用Python软件进行高效科研、符合国际规范的科研论文写作等主题,兼顾科研活动的选题、研究和产出多个阶段。他传授使用实际数据进行现场编程以解决数据难题的方法,帮助同学们从编程小白变成能解决数据分析问题的“科研达人”;介绍如何用现有的科研资料和结果结合论文架构,统筹规划出属于自己的科研论文。在“定性研究方法”和“社会研究方法”两课中,在Thompson教授和Anne教授讲授后,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展开了小组讨论,当场运用课堂所学分析案例、解答问题,教授实时点评,即学即用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在“科研中的数值分析”课上,Cai教授介绍了数值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从不同专业出发,培养同学们的交叉学科思维。另有如何在学术会议做科研演讲报告、城市交通领域的前沿科研等多个主题的研究方法、案例研讨课程,均为南洋理工大学的特色课程。

课程的专业性、教授的精彩教学拓展了同学们对科研的认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与实操性,跨学科思维、跨学科研究有助于各专业同学加强交流,博采众长。课程有力地培养了同学们的科研综合能力,为更科学有效地开展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课堂教学

在线辅助教学平台


二、教师引领+朋辈互动,收获满满

互动是本项目另一重要的教学方式,包括研讨、小组讨论、师生与朋辈交流等。

许多课程穿插小组讨论,教授结合课程所讲的科研方法,为小组布置相应的科研任务,让科研方法走出理论,走向实践。线上问卷获得充分使用来实时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便教授即时调整教学节奏;多堂课使用zoom聊天室组织分组讨论,教授旁听记录下同学们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并逐一点评,让每位同学都能得到交流的机会;课间和下课前,教授会留下一定的时间答疑。富有成效的互动加强了同学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消化,提升了全英语环境下沟通交流学术、科研问题的能力。

师生交流

讲授知识之外,教授也会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与经验。Thompson教授分享了在马来西亚研究乡村文化时的科研经历,让同学们更透彻地理解如何将定性研究方法运用到实践中。Cai教授详细阐述了大量他带领的课题研究范例,并提供了在科研会议上作报告的建议。多位老师的生动讲述、谆谆教诲,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除了教师引领,朋辈互动也是项目的一大特色。三名博士生学长学姐担任助教,每周定期组织讨论,向同学们分享科研经验并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强化了同学们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分享了文献检索、选题指导、数据搜集与分析、研究写作以及课题汇报展示等内容,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帮助。

助教分享科研经验


三、小组合作,协同进步

项目开始前,经我校与南洋理工大学讨论,根据学员的学情将不同专业、年级、英语水平的学生穿插分组,由各组自主学习与管理。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与新方助教一起进行小组项目研讨,包括课题挑选、数据分析、模型选定等。教授下达小组学习任务,同学们分组认真讨论学习;有的课还会随机分组,让不同组的成员一起建立新的临时讨论小组,开展案例分析,研讨问题。同学们充分挖掘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能力和特长,集思广益,积极反馈小组讨论的结论,与教授主动沟通;尤其针对课堂内容和课后作业(包括小组论文撰写)进行了热烈的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习了课程相关的知识,拓展了国际学术视野,还在小组协作分工中强化了团队合作精神,有了较好的学习成效。

各小组课后研讨


四、课题展示,结业汇报精彩纷呈

结束了5周的项目学习,216日,Final project presentation拉开帷幕,六个小组依次进行自选题的汇报展示。每组8-9名同学通过数周的交流、磨合、合作和思维碰撞,从定题、阅读文献、搜集和处理数据到形成科研论文,顺利完成了各自精心准备的课题,最终进行了12-15分钟的展示。汇报的内容既有贴近校园生活的主题,如学习动机、职业生涯,也有社会问题相关,如创新型企业生存、失业保险与犯罪率等,主题选择呈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每一小组的数据处理都非常精细,不仅运用了专业的数学模型,也进行了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各组汇报人自信满满,通过一个假期的全英文课程修读与交流,用英语阐述问题、表达学术观点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从展示的效果看,每组成员各司其职,合作顺利,展现了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及良好的小组学习与研究氛围。课题展示获得了新方教授们的好评。

结业汇报

 218日项目举行了结业仪式,我校教务处、南洋理工大学教师及全体学员参加。南洋理工大学商业人工智能实验室的Teoh Teik Toe教授对同学们提交的科研论文做了细致的点评,提出了专业的意见建议。他对同学们项目期间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大家勤于探索、积极投身科研,祝福同学们可以在学术道路上获得更大进步。我校202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杨瑞筠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总结了在整个项目中的收获与成长,感谢在此期间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与助教提供的支持与帮助,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提供的宝贵交流学习机会。结业仪式以师生合影留念收尾。

结业仪式

国际学术视野是开展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通过一个多月的沉浸式学习,逐步形成了国际化的科研理念与思维,不仅进一步掌握了科研过程的多个环节,还提升了利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师生互动中,提高了英语交流能力以及跨学科思维和能力。本次“科研素养提升”研习项目的成功举办,也为我校与南洋理工大学更加紧密的本科交流合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未来,我校将进一步深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为本科生打造更优质的国际交流平台,助力优秀学生融入世界一流学术群体,在学科前沿研究和国际化的氛围中提升国际学术视野与科研能力。



附:部分学生学习体会

我们利用寒假完成此次国际交流,通过线上方式体验了南洋理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了解了世界顶尖名校的科研体系和科研过程的各环节,掌握常用研究方法与手段,提升了运用专业技术解决研究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全英文环境下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交流能力以及跨学科思维与研究能力。”

 ——20级生物科学专业 赵晨阳


这次的交流项目,大大地加深了我对科研整个流程的了解。每节课的内容,让我从不同维度了解科研的方方面面,既培养了对科研的宏观认识,又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巧。尤其是其中的几次讲述学术交流的课程,让我认识到科研绝不是闭门造车,学会与他人交流是很重要的一环。”

 ——2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喻天成


在为期一个月的课程学习中,我认识并掌握科研课题的挑选、定性研究方法、科研中的数值分析等多个科研方面的内容,为今后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在线的英文授课也使我沉浸式地感受到了国际上的授课方式,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在小组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小组成员们分工明确,齐心协力完成任务,训练了合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总之,本次交流项目使我受益匪浅,大大地提高了我的科研素养。”

  ——20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万田原


通过这次交流,我度过了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寒假,提升了自己的科研素养,为将来出国深造做准备。这些课程涉及多方面,包括研究方法、数值分析、科研演讲报告、经验分享等,无不使我受益匪浅。同时我也认识了许多很有想法和才能的新同学和老师,我们一起齐心协力完成了最终项目,制作海报的任务也锻炼了我各种能力。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次珍贵的机会,希望在以后的日子中能有机会将寒假所学加以运用。”

 ——21级化学专业 袁思珩


这次寒假交流项目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在学校里,老师上课教知识,但是不会系统地进行‘如何做科研’的教学,这个项目弥补了这一空缺。感谢所有老师、助教的付出,也感谢同小组同学的团结合作。”

 ——21级心理学大类专业 周子琦


我不仅学到了科研论文的规范写作、提升了科研素养,而且收获了友情、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魅力。从确立选题、搜集数据、研究数据处理方法、构建模型到不断分析讨论,再到最终完成final project,我们不断摸索、不断磨合,逐渐适应了全英文授课方式,也更加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我庆幸自己拥有了这次宝贵的机会,拥有了在南洋理工大学的线上学习体验。”

 ——21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陈晓云



图文:教务处 项目学员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2010 版权所有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跨国(境)、跨校交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