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交流成果

我校与南洋理工大学成功举办第三期“科研素养提升”本科生在线研习项目

作者:  信息来源: 本科生交流网  发布日期: 2023-02-24   浏览次数 501

为提升本科生的国际化学术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宽阔全球视野、深厚学术素养、先进科研理念、卓越创新思维的未来领军人才,今年寒假,我校在20212022年成功举办两期“科研素养提升”研习项目的基础上,与世界顶尖高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第三期“科研素养提升”在线研习项目,为本科生搭建了优质的交流学习平台。

19日上午,项目举行了开学仪式。教务处彭超副处长在致辞中介绍了我校“科研素养提升”研习项目的定位和发展历程,感谢南洋理工大学为项目运行所作的安排,希望我校本科生全情投入,拓展学术视野,深入学科前沿,培养科研素养与能力,为未来的学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南洋理工大学商业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Teoh Teik Toe教授代表学校欢迎我校学生,他强调了国际学术视野的重要性,介绍了南洋理工的校情、学术科研资源、项目学习要求,希望我校学生通过本项目能切实获得科研素养的提升。

我校教务处彭超副处长致辞

南洋理工大学Teoh Teik Toe教授致辞并作入学指导

19日至217日,来自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心理学、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等16个专业的50名优秀本科生参与了项目。项目涵盖课堂教学、小组研讨、交流互动等丰富形式的全英语学习。


一、前沿的课堂教学

相比以往,本期项目进一步立足大二大三优秀本科生的学情,在科研素养通识课的基础上,增设了科研论文方法、自然与社会科学方向专业进阶课程的分班教学,以满足不同专业本科生的学习需求。同学们全程使用Moodle平台下载文献资料、开展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参与过程性评价。

基础通识课上,ToeCaiGunawan等多位南洋理工大学的专家学者系统介绍了科研思维的培养、科研创新与课题的挑选、符合国际规范的科研论文写作、科研海报的制作及投稿技巧、如何在学术会议做演讲报告等主题,贯穿科研的多个阶段。他们通过不同学科的多个实例及新加坡本土案例,展示了如何撰写规范、清晰、逻辑严谨的科研论文,培养同学们的交叉学科思维;还结合自身的学术科研经历,带领同学们了解不同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更好地了解AI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

专业进阶授课分班开展。修读科研论文方法方向的同学深入学习了PythonR语言、线性回归与逻辑回归等模型的搭建了解了Orange等科研工具的使用。在商业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特色课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图像识别》课堂上,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算法的相关原理与具体实践过程。自然与社会科学方向的同学对定性研究、社会研究方法形成了系统化的认知,明晰了主题与研究问题的区别,关注使用数字数据和统计分析来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对大规模数据的收集和量化,以便进行数量化的描述和推理,通过自然科学研究对可行性与创新性两个方面的深入探讨,收获颇丰。

课堂教学

课程的前沿性、本土案例的引入、跨学科交流,拓展了同学们对科研的认知,由浅入深的系统化教学有力地培养了同学们的科研综合能力。


二、热烈的交流互动

本期项目中,师生互动、朋辈交流对提升科研能力、学术英语综合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课上,教授结合课程主题所涉的科研方法,为小组布置科研任务,让科研方法走出理论,走向实践。多堂课使用Zoom聊天室开展分组讨论,教授、助教旁听记录下同学们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并逐一点评,让每位同学都能得到交流的机会。

除了硬核知识的讲解,教授们还使用课堂游戏、quiz等丰富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成效,并对教学节奏进行动态调整。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教师答疑与助教辅导帮助同学们开展有条理的学习与研究。在朋辈交流中,作为助教的博士生学长学姐,每周定期组织讨论。专业的教学及辅导团队以互动的方式,介绍了如何分析论文、搜集文献资料、部署论文、排版页面等内容,分享了科研经验并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开展头脑风暴,不同的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碰撞交融,助力思维火花的绽放。

与助教互动

有趣的课堂游戏


三、有效的小组合作

项目开始前,两校将不同专业、年级、英语水平的学生穿插分组,由各组自主学习与管理。对于教授下达的学习任务,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分组讨论及学习,并对研究任务进行分工,进行课堂展示及小组作业的提交。有时,甚至安排随机的跨组合作,面对极具不确定性、挑战性的任务,同学们逐渐适应,集思广益,积极沟通,提高了小组合作中主动性。在此过程中,每个人充分发挥能力和特长,进行独特而高效的观点输出,不仅拓展了学术视野,还在小组协作分工中强化了团队合作精神,有了较好的学习成效。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见解,突破了单一专业的局限性,交叉学科的合作成为该项目的一大特色。

小组合作


四、精彩的结业展示

经过了五周多的项目学习,两个班共八组学生从确定选题、论文排版到汇报展示的设计,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但充实并快乐着。同学们对论文提纲、构思、结构框架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与应用,在论文写作、研究方法与学术英语能力方面受益颇深,在沟通中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获得了专业的指导,实现更有效的信息传递,从而提升学术科研的素养与能力。

216日、17日,各组结合专业特点、项目所学,着眼社会、科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自选题的汇报展示,将科研理论及方法应用于实践。汇报内容精彩多样,独具创新,将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进行展示。科研论文班的同学展示的主题包含医学图像识别、不同国家幸福指数研究、中国科研能力与投资关系研究等,采用了多样的计算机语言、机器学习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可视化;自然社科班的同学则选择了职业女性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课题进行研究,运用了定性研究、社会研究、定量分析等不同的研究方法。ToeCai两位教授就选题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汇报呈现的效果进行点评,对课题研究提出了优化建议。

结业展示

教师点评

结业仪式上,两位教授祝贺同学们圆满完成了项目学习,鼓励大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祝福同学们在学术科研道路上获得更大进步。我校20级物理学专业孔岚鹤、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罗翊轩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总结了项目收获,纷纷表示,“项目帮助同学们构建了对科研流程细致深刻的认识,提升了科研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并对南洋理工大学教师团队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华师大提供的宝贵交流学习机会、以及同班同学表达了感谢。项目以全体师生的合影留念落下帷幕。

学生代表发言

集体合影

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学生国际竞争力,是我校卓越育人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展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网络,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交流项目的内涵建设,以高质量跨文化学习支撑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素养提升”研习项目,作为我校重点打造的本科特色交流项目系列之一,为本科生提供了深入学科前沿、拓展研究思路与方法、提升科研素养的国际化学习平台,截至目前已惠及150名优秀本科生。未来,我校将深耕与境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交流合作,汇聚优质资源,打造立体化的交流合作平台,以国际化推动卓越育人。


图文:教务处 项目组成员


附:部分学生学习体会

在项目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开拓了我的国际视野,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完善科研思维,规范科研论文写作的结构,了解科研中的伦理与道德,进一步具备科研数据分析与展示汇报的能力。”

——20级生物科学 蒋佳越

本次项目给我打开了一个窗口,让我近距离地感受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教学方式,了解跨学科领域的科学前沿问题,学习实用的科研方法。这段经历不仅仅让我习得了数项科研技能,更提升了科研思维,以及利用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重新思考和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20级地理科学 章红颖

与学术大咖还是外国人交流,在我从前看来是挺困难的一件事。但是迈出这一步过后,便觉得海阔天空。学术的交流是无国界的,怀抱好奇心大胆地提问,总会收获到答复、鼓励和对知识更加好奇的自我。”

——21级物理学贾丛尔

通过与同辈交流互动,想法的提出及思维的碰撞使我对所学内容有了更好的掌握,同时也能更加灵活地、辩证地看待我所学的东西,不再局限于自己固有的思维体系内。”

——21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黄小航

课程设置非常合理,基础课从选题到论文结构再到科研思想,全方位展示了科研论文的书写流程,专业进阶课程则准备了关于科研中的数据处理等具体实操知识。全英文授课提高了我的英语的听说能力,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与国外教授面对面交流,有趣的知识问答使课堂更加活跃丰富。”

——21级统计学 李云璐

项目为我们带来了学术英语的表达、国际视野的科研方式以及国际标准论文的形成等方面的极大收获,对我们未来的交换留学、科研深造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0级汉语言文学 蒋再芳

大家的科研素养在项目交流中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逐步从简单到复杂科研软件的使用,进而掌握科研论文方向和分析方法,在发表论文中取得了更好的成果。项目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科研素养,也为更好的科研决策提供了帮助和支撑。”

——20级哲学 孙凡凡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2010 版权所有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跨国(境)、跨校交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