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交流成果

我校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合作举办首期“人文社科菁英”在线交流项目

作者:  信息来源: 本科生交流网  发布日期: 2021-08-25   浏览次数 1173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取向、社会实践能力和内在品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拓展本科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具有人文社科素养、学术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卓越人才,提升逻辑思维、创新、跨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经我校与合作院校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精心设计,于2021暑期首次举办“全球人文社科菁英”在线交流项目。充分利用合作院校优质教育资源与条件,为在校本科生搭建疫情下不出国门、深入了解学科领域前沿、拓展研究思路与方法、强化交叉学科研究意识的多元平台,形成服务国家、全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念,提升全球胜任力。

78日,项目举行了入学指导会议,康大全球事务副校长David Weiner、全球事务助理副校长Yuhang RONG、培训与发展学院院长Roy E. Pietro、美方助教、我校教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老师及全体学员参会,对教学安排、在线授课平台、学员分组、过程性评价等做了详细的介绍,使同学们对于项目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快适应全英语教学环境和使用在线资源做好充足准备。

入学指导

 712-730日,交流项目在线上顺利举办,并于日前完成了外方课程考核和评价工作。该项目立足我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国际化培养,由我校定制教学需求,依托康涅狄格大学在人文社科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涵盖课程讲座、经典导读、工作坊、研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丰富形式的交流学习。50名来自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法学、英语等专业的优秀本科生全程参与。

直播授课中


PART 1  充满特色的主题周教学

项目的主题为“21世纪的批判性思维、学术研究与全球公民意识”,下设三个主题模块——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研究,每周一个模块,前两周是知识理论概况、思维学习方式的传授与交流,第三周为学术伦理、研究方法的指导与实践,一周内的每节课都有内在的联系。项目开设了《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经典阅读导论:经典和跨文化理解》《当代社会的批判性思维》《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学术研究中的国际合作》《跨学科背景下的学术研究》等特色课程,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引入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

在教学实施上,康大基于我校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基础,结合美国高水平大学通识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每周的教学安排分为两部分,周一至周四的课程是分主题课程,主要以康大教师讲授、穿插案例、学生提问互动的形式进行;周五的教学则以反思和讨论为主,两位美方助教AmyLaura带领学生对一周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作为康大的特色课程,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多次涉及,让同学们非常惊喜,其中Reis教授主讲的《当代社会的批判性思维》是最受欢迎的课程。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是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不仅将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看作完全独立的个体,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也应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筑起科学的“大厦”。期间,同学们树立了敢于打破原有刻板印象的观念,学习如何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提出问题。

通过循序渐进的主题周教学,加深了同学们对人文社科的理解,拓展了全球治理的全新视角,提升了在学术研究中跨文化合作和学术英语的应用。同时,同学们对于康大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印象深刻,形成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课堂教学中

课堂笔记


PART 2  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

项目教学汇集了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教师留出提问时间,同学们在聊天区或视频实时提问,教师现场解答;第二种,教师给定讨论主题或案例,同学们在助教的协助下,利用在线分组会议室功能,随机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分组讨论,教授和助教指导同学;第三种,教师运用办公软件的联网共同编辑功能,学生随机分组合作编辑;第四种,通过小游戏加深同学们对于不同思维方式的体验。

其中,小组讨论是最常用的互动形式,随机分配进入讨论组的同学共同针对一个话题寻找答案,由代表对本小组的讨论内容进行汇报。这种方式很具挑战性,同学们克服羞涩,积极融入团队,不仅在短时间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更提供了高质量的小组智慧和小组方案,得到了教授很高的评价。在课后,每五位同学组成固定小组,利用社交软件积极展开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各司其职,集思广益,完成小组作业,为讨论课和presentation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教学互动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互相交流,发挥自己的特长,同学们充分体会到了跨学科合作的魅力。思想的火花在师生、生生之间碰撞,从而更深入地对所学内容进行了探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将所学习到的跨学科、跨文化交流真正落到实处,在这些讨论中收获到了宝贵的学术见解与交流体验。

师生互动

小组讨论


PART 3  深度融合的教学辅助平台

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浸入式的美国高校学习体验,强化过程性评价,康涅狄格大学为此次项目配备了该校全日制学生使用的教学辅助系统——HuskyCT。该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与学以及课程管理,使学生拥有个性化学习空间,功能覆盖整个教学过程。平台设有项目介绍、常用链接、每周主题、学习任务、教学资源五大板块,线上开放课程预习、作业上传,同学们可以提前了解教学大纲并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助教会将视频上传便于随时回放巩固。学习任务主要分为课程讨论、反思报告两种形式,每项都有截止时间,作业上传完毕后,教师和助教会认真阅读并及时反馈,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在讨论区,康大会针对具体课程主题设置相应的问题供讨论,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看法,与同伴的学术观点交流碰撞。通过教学辅助平台的深度融合,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得到更为充分的保障,所有同学都对HuskyCT的使用感到满意。

HuskyCT教学辅助平台


PART 4  群策群力的结业展示

在结业presentation中,各小组展示了对所关注问题的思考,每位同学均参与了presentation的全程。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业与语言水平的同学在项目开始前就被分成105人小组,经过三周的磨合、选题、讨论和准备,开展了对于自选主题的深度交流与研究。从最终的效果来看,各小组都分工明确,合作顺利,展现了良好的小组学习和沟通合作的能力,其中最明显的便是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比起第一天更自信、更自如地用英语表达所思所想,同时能应用批判性思维、多角度思考、多维度分析开展学习研究。此外,每个小组都重视教学主题与所研究主题之间的贯通,能够把三周内所学主题恰如其分地组合,将不同主题之间联系思考,发现主题之间的内在逻辑与价值联系。聚焦21世纪全球公民的视角,使用不同的学科思维,重新审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每个小组关注的具体问题各有不同,如气候问题中的全球治理、跨文化背景下的市场营销、中国大学生如何培养全球公民意识等,展现了对当下全球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思考。不同小组之间观点和思维的碰撞,进一步提升了眼界高度,拓展了思维宽度。各小组的研究主题及利用跨学科方法进行解决的思路与方法都颇具有建设意义,得到了康大教师的高度评价。根据项目的反馈,所有同学均获得了良好的跨文化学习体验。

结业展示


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我校以陶冶品性、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为导向,将崇尚真理、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和创新创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近年来,学校坚持本科国际交流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项目结构的优化协调,逐步实现交流成效从知识传授、实践经验积累到培养思维与能力的转变,特别是全球思维、全球理解力及全球治理能力,鼓励学生深入学科领域的世界前沿,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此次在线交流项目的成功举办,是我校与境外高校合办交流项目的又一次成功尝试,是在当前疫情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际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与条件的一大举措。未来,学校将进一步统筹全校交流资源分布,使国际交流项目资源面向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加强高层次国际交流对于我校本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


附:部分学生学习体会

回望过去三周,项目的课程渲染了我每天的主题,最后又集合成一幅名为‘批判性思维、学术研究、世界公民’的图卷。看着这个包罗万千又浑然一体的图卷,我甚是欣喜,因为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我获得了一种叫作‘视角’的东西。在大学的学习中,我一直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很少有机会可以拓宽知识领域的外延,探索未知的世界。通过这个项目,我接触到了很多如考古学这类我从未涉猎的领域、哲学这类我之前接触过却浅尝辄止的学科。我想,每一节课都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18级英语专业刘嘉璇

 “对于个人而言,跨学科的学习可以拓宽自身的视野,帮助自己能够以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局限于某一角度之内。这也能更好地促进个人与不同专业、不同国家的学者进行学术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对于整个人类而言,跨学科的学术有利于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21世纪的新型人才。在对于全球公民的认识上,课程三个板块的设置都是为这一大主题服务的。”

——19级哲学专业吴菲

批判性思维不仅指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还具有创造性的成分。没有创造性的输出,批判性思维仅仅是消极的思维。”

——19级法学专业王洲琪

本次项目我受益匪浅,不管是在比较哲学、消费社会、还是全球治理,以及任何一场讲座中,我都明确地感觉到跨文化的视野是如此重要。因为同样一个现象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甚至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将文化因素纳入考察是至关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提高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0级社会学专业王欢

此次交流项目的学习使我对人文社科知识的理解有了新的层次:通过对人文学科的探索,我们可以学习如何进行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进行推理,并提出问题。这些技能使我们能够获得对一切事物的新见解。更重要的是,人文科学为我们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并支持我们想象未来。”                                                         

——19级英语专业方晨晨

跨学科学习和跨文化合作本是一种理念,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体会到了其现实性的一面。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合作,是处理当代全球治理问题的必然。而21世纪的全球公民,则是现代治理的主体。在今夏的跨学科学习中,我收获最多的是全球公民意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而我可以通过自身的行动来改变这个社会。”

——20级新闻学专业韩泽

在文化交流方面,教授多次强调跨国合作以及整个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联合,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致的。其中部分内容和自己的专业有所联系,我学到了成为一名优秀的第二语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仅仅爱自己的国家,更要有对世界公民身份的体认,我从中也明晰了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

——2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严奕洁

每周的反思报告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老师会给出要求反思的内容,通过写作,倒逼我们去反思本周的内容,思考宏观的联系;渐渐地,我们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在听课过程中就积极思考这些问题,我认为对学习效果提升很有帮助。”

——20级历史学梁梓城


图文:教务处 项目学员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2010 版权所有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跨国(境)、跨校交流网